近年来,我市始终坚持以过紧日子思想为指引,以深化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为抓手,聚焦资产管理制度创新与效能升级,构建“制度引领、配置精准、使用高效、处置规范”的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,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由“分散粗放”向“系统精细”的跨越升级,为节约型政府建设注入强劲动能。
(一)制度环节:构建1+3+N制度体系。制度框架设计上,以《常州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》为纲领,以《配置办法》《使用办法》《处置办法》为支柱,《配置标准》《出租出借办法》《经营性房产委托管理方案》《公物仓办法》《评估办法》等十余项文件为补充,形成覆盖资产“生老病死”全流程的闭环管理体系。各制度间既明确职责边界,又强化协同联动,例如公物仓管理办法与配置标准联动,形成“存量调剂优先、增量配置从严”的资源统筹机制,实现制度效能的最大化。
(二)配置环节:源头管控,精打细算。建立“预算前置审核+云端智能管控”双防线,从严从紧规范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编报审核,明确资产使用不受报废年限限制,确需更新的先行通过内部存量调剂解决。将资产存量和配置标准同步规范至资产云系统,实现资产配置自动审核、严格控制,2025年度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预算共核减19.58%。在省内率先建立起以虚拟仓为主、实体仓为辅的现代公物仓管理制度,截至目前,全市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累计入仓资产9847件(套),金额1.09亿元;累计调拨资产724批次、6404件(套)次,节约财政资金超1.03亿元。
(三)使用环节:效能驱动,物尽其用。实施“内控+绩效”双轮驱动模式,聚焦效能提升,强化内控约束,分类分项规范资产自用、出租出借、对外投资等行为,明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主要用于本单位履行职能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主要用于保障事业发展和提供公共服务,同时将资产使用效率纳入绩效评价体系,有力提升资产使用效能。充分挖掘房产利用价值,对市级事业单位经营性房产开展集中委托管理,截至目前,委托管理面积达11.84万平方米,出租率提升至85.3%、年租金提高17.3%。
(四)处置环节:阳光规范,守牢底线。构建“分级审批+收支两条线”处置机制,从严管控资产出口环节。严格遵循公开、公平、公正和从严审批原则,通过“放管结合”优化权限配置,将一定金额内、一定使用年限以上的非土地、房屋、车辆等重大资产的处置权限下放至主管部门,审批后报买电竞比赛输赢的app备案,既强化主管部门管理责任,又提升处置效率。同时,对资产处置收益严格实行“收支两条线”管理,按照政府非税收入和国库集中收缴管理有关规定及时缴入国库,确保国有资产收益应收尽收。
|